你说,旅游的目的是什么?我说:是寻找下一个更好的地方。于是,为了那个更好的地方,我们一直在路上。
前几天朋友说,在离家不远地方有一个石门山景区,哪里古色古香,不仅保留了原始的山川风貌,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,是一个很值得去的地方。汽车导航预测只有60来公里,也就算是在家门口吧。
9月15日,星期天,上午9点多从家里出发,10点到了石门山。看大门口就感觉很特别,一连排着五个牌坊。
这是一处国家级森林公园,植被丰厚,山清水秀,因两山相对如石门而得名。右侧的胜涵峰为全山主峰,海拔406米。
可能是知名度不够吧,当天,登山的人真不多,但山中的植被很好,空气清新无比,满山的翠绿,郁郁葱葱,上山的路都有台阶,很好攀登,我们一路走走停停,没觉得累便到了山顶。游人三三两两悠闲的走着,偶尔可以听到远处有人说笑,山不在高,幽静就好。
李白、杜甫曾结伴畅游石门山,并在含珠台上举杯话别,期盼石门再会。“醉别复几日,登临遍池台。何时石门路,重有金樽开?”原来,多情善感的大诗人李白面对分离,也有我们常人一样的情怀。
伏羲在石门山研究过八卦;孔子在此整理《易经》;子路孝母投宿石门。小小的地方,与这么多伟大的人物连在一起,你说该有多神圣?
这里有一株生长了150多年的特大古藤。据说每逢四五月份,藤花就开了,就像紫花编织的帷帐,叫做藤花幄。“藤萝四月石门山,紫玉垂垂放小岩”,意境多美。
大戏曲家孔尚任终老与此。300多年前吧,50里外的孔尚任在家乡向此长久凝望。从此,这位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一生与石门山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在胜涵峰侧叠石结庐,取名孤云草堂。静寂的山脉和盛开的桃花陪伴在身边。隐居四年,写下了《石门山集》、《募修玉泉寺疏》、《樵约》、《秋水亭记》等名篇。
后来,康熙皇帝到曲阜祭祀孔子,孔尚任被推荐为引驾官。得到了皇帝的赏识,破格授为国子监博士。然而他常常“未卜何年,重抚松柏,石门有灵,其绝我耶?其昭我耶?”
以这样的心情,创作出不朽的艺术杰作《桃花扇》。最终,他回到了石门山,度过了后半生,石门山成了他最后的归宿。“桃花巨著传百代,孤云高风评千秋”,孔尚任应该属于这一座山。
石门寺当然属于石门山。据说过去这里“梵钟松涛,声播数里”,现在梵音、香烟仍缭绕在寺院的上空。那宁静的禅房,耸立的古柏树,记载着一段段古老而沧桑的故事。
大概有两个小时,我们登上了月霁阁。矗立山巅,远望泗水如玉带般蜿蜒曲折的壮丽景致,满目山峰峻峭,林木葱茏,风光秀丽。静听着这千百年来没有丝毫变化的风声鸟声,仿佛置身于荒无人烟的洪荒世界。在这里,环顾四面,感觉人和大自然相比真渺小。你就有千平米的房子,万平米的庭院,和大自然相比,都是“沧海一粟”。
人,还好意思嘲笑青蛙,说青蛙的眼光短浅,是“井底之蛙”,其实,当我们站在另一个高度重新审视我们自己时,我们比青蛙的眼光又高了多少?
石门山欢迎客人的方式也很特别,正当我们在月霁阁欣赏四方美景时,一场大雨毫无征兆的从天而降。闷热的天气顿时变得清爽起来。
丝丝细雨,落在身上、落在树上、落在草上、落在地上,一切都变的滋润起来。
下山时,一辆小车停在我们面前,热情的一家人邀请我们乘坐他们的车到停车场。
从石门山回来几天了,但留在在脑子里有好多石门山的“节点”挥之不去。和我们游览过的地方比,石门山可能不是最美的;石门山北望泰山,东眺蒙山,和齐鲁大地上的岱蒙两座大山比,不算什么大“山”,况且我们在游览时还遇到了雨,在雨中也错过了一些风景。
然而,石门山是幽静的。幽静的可以贯穿身心,用目光去触摸自然,心中会突然撩起一个感觉:只有自然是伟大的,不朽的。
石门山是精致的。精致的把历史的昨天和今天叠藏在文典史籍里,形成思想的风光。
石门山很美,因为有了历史墨迹的浸润,哪里的人们是那样善良,正如在雨中热情邀我们乘车的那一家人一样,他们的善良必将在岁月的演进和迁涉里一泄千里……
2013年9月21日
评论